新闻媒体

骚扰电话泛滥信息安全需要立法

骚扰电话泛滥信息安全需要立法

  

  “这里是黄金投资公司,请问你对投资黄金有没有兴趣?”“×小姐,你在×××的房子想不想放盘?”……骚扰电话防不胜防,而且越来越多。

  有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天有230万个电话号码在骚扰用户。而据称,信息泄露渠道遍及各行各业,快递、银行、医院、学校等工作人员都可以成为个人信息的泄露源头。个人信息买卖成为公开秘密,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个人信息保护却仍未立法。

  糟糕现状:骚扰电话“全面开花”

  昨日有市民赵女士向记者抱怨,指现在各式各样的骚扰电话防不胜防,而且越来越多。赵女士说,每天各式各样的骚扰电话上10个,而且这些电话有蔓延的趋势。

  赵女士提供的“6字头”电话是一个房地产中介电话,记者回拨过去,对方表示打来电话只为了解有没有某个楼盘的房产出售,当记者追问资料是怎么拿到的时候,对方就说“不知道,我刚来上班”。

  市民刘先生也说,经常收到自称是黄金投资公司的电话,说有黄金理财讲座,“我从来没有投资过黄金,不知道电话是怎么到这些人手中的。”

  记者随机向市民了解,发现骚扰电话涉及房地产、理财投资、商业保险、房屋装修、健身美容、母婴消费等等。根据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3月发布的《2014年2月份手机安全报告》,截至2014年2月,腾讯手机管家用户标记骚扰电话涉及广告推销、诈骗、房产中介、保险理财以及其他等类型,其中广告推销占比20.33%、诈骗电话占比19.69%、房产中介占比17.40%、保险理财占比16.46%、其他类型占比26.11%。

  360发布的《2013中国手机安全状况》也显示,去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收到用户标记的各类骚扰电话号码约4.22亿个,平均每天被用户标记的活跃骚扰电话号码数量约为230多万个。

  从骚扰电话的号段分布上看,85%为移动电话号码,15%为固定电话号码,包括普通座机号码, 400、800电话号码,95开头的商务客服号码和各种网络电话号码等。

  最大尴尬:信息安全仍未立法

  电信专家付亮指出,在垃圾短信被多方打击、堵塞后,一些垃圾短信的广告推送开始转移到骚扰电话上。骚扰电话的泛滥单靠运营商封号难以直接杜绝,对于广告推销类的骚扰电话,目前只有部分行业有规定,比如保险业,去年1月中国保监会下发通知,要求保险公司完善电话号码屏蔽制度,对于明确要求请勿再次拨打的客户,电话销售人员应在号码屏蔽系统登记,至少1年内禁拨。但整体上说,并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规范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新《广告法》(征求意见稿),即使是商家使用自己的数据库,但如果个人本身并没有允许接收广告推送,那么推送广告也将是违法的。

  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刘继承说,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个人信息安全有一个决定,但缺乏可操作性,在如何界定为个人信息、如何界定泄露等方面都没有一个更具体的规定。2009年的《刑法》修正案对个人信息泄露行为入罪,但仅是针对严重的泄露行为进行追究,并不足以解决问题。刘继承说,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》迟迟未能出台,让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立法存在空白。

  今年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天华也建议,应该推动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》的尽快立法。按照“谁经营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对于政府部门、金融、电信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、中介等单位的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严格规定,全面保护个人信息安全。

  追根溯源:

  277条只要1元钱

  个人信息公开叫卖

  骚扰电话禁而不绝,当中重要一环就是个人信息泄露。

  个人信息网上就能买卖已经成为公开秘密。记者在网上以“名录”为关键字搜索,就能搜索到一些买卖信息。记者通过QQ联系到一名卖家,对方宣称拥有全国200多万个企业老板手机号码,数据截止日期到2013年10月30日,每月15日更新,内容包括老板名字、手机、电话、传真号码等,“适合对象:人寿保险、车险、财产险、房地产、保健品、休闲俱乐部、高端会所、高端礼品、商务礼品、休闲用品、会议、展会等各种高端客户及各种团购业务。”

  卖家介绍,25万条信息,叫价900元,相当于1块钱就能买到277条信息。

  网上叫卖个人信息的很多都只是中间商,而泄露个人信息的源头则多种多样。记者暗访时,有中介经纪也直言从物管公司中就能买到整个楼盘的业户信息,价格从500元到上万元不等。有保险从业人员也说,只要车主在车管所登记,几乎全保险业都能知道车主的姓名、车型、电话、何时购买保险等信息。

  据新华社去年的报道,河北省张家口警方侦破的一起特大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件中,个人信息泄露源头包括了电信公司、快递公司、银行、医院、学校、工商局等部门工作人员。

  专家建议:电话号码不要随便留

  除了堵住个人信息泄露源头外,个人自身也要避免自己成为信息泄露的一个“源头”。刘继承建议,公民尽量不要随便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,特别是一些抽奖活动上,在网络上也不要随便留下电话号码或者邮箱。在购房等场合,有条件的可以使用一些临时性号码。网购时也不要随便填写家庭地址、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。

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《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》也指出,中国网民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足,仅有75.2%的调查对象使用系统自动更新/打补丁,只有67.3%的人设置复杂密码,只有一半的人在不同网站设置不同账号或者密码。

  有网络安全专家也建议,个人应尽量避免在网上填写真实姓名、身份证号等信息,特别是在一些不明来历的网站。此外,在网站或者软件注册时,也要尽量设置不同的密码, 避免被不法分子收集个人信息。

  真实案例:电话骚扰不断 都是买房惹的祸?

  “我的房子已经买了快半年,这些中介每天还是不停地打给我推荐这推荐那。”近日,苏女士告诉记者,她去年委托一家房产中介购买二手房,曾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地产经纪,去年11月,她已买到一套二手房。苏女士说,去年购房后的几个月,虽然偶尔会接到地产中介来电,但平均每月不超过2个,倒不至于厌恶。但从4月12日起,中介的电话则陷入“疯狂”,每天少则10几个,多则30几个电话不停“轰炸”。

  当苏女士质问对方从哪里得到自己的号码时,电话另一头有的支支吾吾说是从网上搜索到,有人则称是在中介网站登记过。

  “地产中介拿到客户的个人信息并不难,一般不用‘花钱’。”从业近10年的地产经纪李先生透露。目前,广州市内几家大的地产中介都有自己的“电子客户本”,只要在一家门店登记过信息,就可被全公司共享。李先生称,中介还会花钱向物管购买业主的个人信息。便宜的几百元,贵的则要数千元。